陆晓华:用地理情怀点亮学生心灵的“大地引路人”
在新化县第三中学的地理课堂上,一幅3D地球模型在多媒体屏幕上缓缓转动,经纬线交织出蓝色星球的生命脉络。
46岁的陆晓华站在讲台上,手中激光笔的红点划过“三圈环流”示意图,将青藏高原的隆起与资江水系的变迁娓娓道来。
这位有着22年教龄的地理教师,正用她独创的“情境—探究—实践”教学模式,带学生们在经纬网中丈量世界,在等高线间读懂中国。
初心如磐:在经纬线上书写教育信仰
2003年盛夏,刚从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陆晓华,怀揣着“把论文写在大地”的理想走进新化三中。
彼时的她不会想到,她的这份初心,将在湘中大地的讲台上生根发芽,长成枝繁叶茂的教育之树。
“地理不是冰冷的图表,是鲜活的生活教科书。”这是陆晓华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在《水循环》课堂上,她以新化县2024年“城市看海”现象为切入点,让学生分组模拟城市排水系统设计;讲解“农业地域类型”时,她带着学生深入紫鹊界梯田,用卷尺测量坡度,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。“让课本走出教室”的教学理念,源自她对地理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。
2023年9月,陆晓华主动请缨前往农村学校新化五中支教。
面对教学设备匮乏的现状,她用矿泉水瓶制作等高线模型,用彩色毛线编织气候类型分布图。
在教授“地球运动”章节时,她创新性地将北斗七星观测与当地农谚结合,带领学生在操场用竹竿测量日影长度,推算黄赤交角。
“陆老师的课堂里,连石头都能讲故事。”学生们这样评价道。
22年如一日的坚守,让她收获了“姐姐型”“妈妈型”教师的美誉。
2024年深冬的一个傍晚,她冒雨送生病学生回家,在泥泞山路上摔破膝盖却浑然不觉;疫情期间,她为居家学习的学困生寄送手写笔记和地理模型,累计行程超800公里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,化作学生们日记本里那句滚烫的告白:“陆老师教会我们,地理不仅是经度纬度,更是人生的尺度。”
匠心育人:在三尺讲台深耕教学创新
“教育是科学,也是艺术。”这是陆晓华办公室墙上悬挂的座右铭。在新课改浪潮中,她始终站在教学创新的潮头,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地理教学体系。
她研发的“三维五步”教学法在全县推广:课前通过“地理眼”观察日记积累生活素材,课中运用“问题链”驱动深度思考,课后开展“微科研”实践活动。
2023年,她制作的《地球的圈层结构》课件融合VR技术,让学生“穿越”地壳探秘地幔,该作品荣获湖南省教学课件比赛二等奖。次年,她带领团队开发的“资江流域地理实践课程包”,被纳入娄底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体系。
在分层教学实践中,陆晓华创造了“地理成长树”评价体系。她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,用不同颜色的叶片标记知识掌握程度:绿色代表基础达标,黄色提示需强化,红色则意味着需要“开小灶”。
曾有位叫曾维婵的女生,地理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边缘,陆晓华发现她擅长绘画,便指导她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,用漫画形式解读地理原理。半年后,曾维婵的地理成绩跃居年级前列,最终考入理想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。
支教期间,她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开发的“乡土地理课程”广受好评。带领学生调查本地陶土资源时,她引导学生发现传统烧钵工艺存在的污染问题,指导他们完成《羊桃藤浸液胶粘土老料制作环保匣钵的研究》,该项目一举斩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。
“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当地陶瓷厂采纳时,眼里闪烁的光芒,是对教育最美的诠释。”陆晓华在教学日志中写道。
馨香远溢:在教育原野培育桃李芬芳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”作为学校地理教研组的核心成员,陆晓华始终秉持“共生共长”的理念,甘当青年教师成长的“铺路石”。
她与青年教师樊桃妹、刘优梦结成“成长共同体”,坚持每周共同备课、相互听课。
为帮助樊桃妹突破公开课瓶颈,她连续三周陪同磨课至深夜,从板书设计到提问技巧逐环节雕琢。
在她的指导下,两位教师双双荣获2022年学校“教坛新秀”称号,刘优梦更是在2023年高考说题大赛中摘得桂冠。
“陆老师就像经纬网,看似无形,却为我们的成长精准导航。”青年教师方新国在获得县教学比武一等奖后动情地说。
在教科研领域,陆晓华同样成果丰硕。她参与的娄底市课题《六环合作探究于农村教育创新增效研究》,探索出适合山区学校的教学模式;撰写的《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》获省级三等奖;2024年开发的“高考地理原创命题资源库”,被全县八所高中采用。
很少有人知道,成绩的背后,是她办公室彻夜不熄的灯光,是堆满案头的专业书籍,是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教学笔记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。在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,她指导的项目连续三届获奖,其中《滑藤配废料制烧钵硅砖减污染的研究》《羊桃藤浸液胶粘土老料制作环保匣钵的研究》均获一等奖。
2017年,她被授予湖南省科技创新大赛“十佳科技教师”称号。当被问及育人秘诀时,她总是笑着说:“把学生带到田埂上、溪流边,让他们听见大地的声音,创新的火花自然会绽放。”
情系乡土:在资水河畔书写教育诗篇
从紫鹊界梯田到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,从资江流域到梅山龙宫,陆晓华的地理课堂永远延伸在新化的山水之间。
她带领学生绘制的《新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图》,成为县自然资源局规划参考资料;指导撰写的《资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》,获娄底市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。
2020年疫情期间,她创新开展“云端地理实验室”项目,组织学生用家中物品完成“昼夜更替模拟”“大气热力环流”等实验,相关案例被《湖南教育》报道。
2024年,她发起“地理研学奖学金”,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参与野外考察,至今已有32名学生受益。
22年春华秋实,陆晓华收获了诸多荣誉:两次获县人民政府“嘉奖”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教师”,但她最珍视的,是学生们毕业多年后寄来的明信片——中国地质大学的学子告诉她正在参与青藏高原科考,乡村中学的教师分享着将“生活化地理”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喜悦。
站在新的起点,陆晓华依然保持着出发时的热忱。她正在筹备“梅山地理文化博物馆”,计划用三年时间整理本土地理文献,开发校本课程。
“地理是永恒的诗,教育是不朽的歌。”陆晓华,这位在经纬线上书写人生的教育者,正以大地为纸,以心血为墨,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奉献之歌。